UMX艺术观察: 拍卖槌下的AI艺术革命:争议、机遇与未来图景


编者按: 以信息传递和引发思考为目的, UMX 会陆陆续续摘编一些关于当前艺术和AI协变关系的小文。当然这些文章的写作和编辑也会使用到AI工具。

机器幻觉/Machine Hallucinations – ISS Dreams – A (2021) by Refik Anado

佳士得”增强智能”专场拍卖(2025年2月20日至3月5日)以超过72.8万美元的成交额落下帷幕,这一事件激起了艺术界关于创作本质、版权边界与市场价值的层层涟漪。当土耳其裔美国艺术家Refik Anadol的《机器幻觉-ISS梦境-A》以27.72万美元高价成交时,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一件艺术品的交易,更是一个新时代艺术范式的确立。这场拍卖会中,34件拍品成交28件,37%的竞拍者为佳士得新客户,近半数来自千禧一代和Z世代——这些数据勾勒出一个正在形成的艺术新生态。

创作主体的解构与重构

拍卖中呈现的作品时间跨度令人玩味:从Charles Csuri 1966年运用数学函数创作的《Bspline Men》,到Harold Cohen 1987年用自研AI程序AARON完成的作品,再到当下最前沿的生成式AI艺术,构成了一部浓缩的”人机协作艺术史”。这种历史纵深揭示了一个根本性转变:艺术家角色正从纯粹创作者转变为”创意策展人”。如Refik Anadol通过处理120万张空间站图像生成的动态作品,其价值不再仅存于最终视觉呈现,更在于算法设计、数据选择与美学判断的复合过程。这种转变正在重塑艺术院校的培养方向——未来的艺术教育可能需要同时涵盖神经网络原理与色彩理论。

版权争议

这场为期两周的拍卖因涉及人工智能创作而引发巨大争议, 包括6500人联署要求取消拍卖. 那封获得6500人联名的抗议信指控AI模型使用未经授权的受版权保护作品进行训练,本质上是”对人类艺术家的剥削”。但佳士得的回应同样有力:参展艺术家都有深厚的跨学科实践背景,AI只是其创作语言的扩展工具。这场争论触及了数字时代最根本的创作伦理问题:当AI的”学习”过程类似于人类艺术家的观摩吸收,二者的道德边界究竟在哪里?目前法律框架显然滞后于技术发展,正如音乐产业经历数字革命时的困境,视觉艺术领域正在步入类似的制度调整阵痛期。

市场逻辑演变

Hiscox报告揭示的消费断层颇具启示:新藏家对AI艺术的接受度显著高于传统藏家,这种代际差异暗示着艺术价值判断标准的迁移。年轻一代成长于算法浸润的环境,他们更看重作品的观念创新与技术融合,而非传统意义上的”手工灵光”。值得注意的是,AI艺术市场与NFT市场的分化趋势:前者依托实体拍卖体系稳健成长,后者经历泡沫破裂后寻求”更具深度的内容”。这种分野预示着数字艺术正在走向成熟——从投机驱动转向价值驱动。

在这场艺术范式转移中,最富戏剧性的或许是AI技术自身的发展速度正在消解部分争议。随着Stable Diffusion 3等开源工具的出现,创作门槛的降低使得”专业艺术家”与”AI素人”的界限日益模糊。未来的核心议题可能不再是”AI能否创作艺术”,而是”如何建立新的价值评估体系”。当算法可以完美模仿毕加索风格时,艺术市场将不得不重新定义”原创性”——也许最终的标准会回归到观念深度与情感共鸣,而这恰恰是人类创作者始终不可替代的领域。

站在2025年的节点张望,佳士得这场拍卖设立了一幅新的图景, 在这个图景中,艺术家、工程师与算法将形成新的创作共生关系,而艺术的价值评估体系也将经历一场深刻的冲击。争议不会消失,但从积极的角度来预测,  正如摄影术的发明未曾终结绘画,AI技术的冲击将扩展而非取代人类的艺术表达疆域。


发表回复